首页  技能竞赛

2018 年福建省评茶员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评茶员项目技术工作文件

来源:   更新时间:2018-10-19    阅读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项目的技术描述
1.1 本项目的名称
评茶员
1.2 本项目的技术描述
本项目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竞赛模块,所执行的标准如下:
1.2.1 理论知识模块执行标准: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技能(三
级)的理论标准。
1.2.2 操作技能模块执行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标准。
1.2.3 评茶员要能够科学地审评茶叶,区分茶叶类别,鉴别出茶叶品质的好坏。要求在审评过程中,操作规范,能够熟练、准确地应用茶叶感官审评术语,鉴于福建省茶类多、产区之间主要茶类不同,评茶员应熟悉以下茶类中的三种茶类以上(如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以及再加工茶的花茶类)各品质因子权数,采用百分制法评分,对茶叶鉴别优次。
1.3 选手的能力要求
1.3.1 参赛选手具有茶叶审评实践经验。
1.3.2 感官能力要求。
1)视觉能识别茶形,茶色等。
2)味觉无障碍,能鉴别茶汤滋味。
3)嗅觉能识别各类茶的香气高低和香气类型等嗅觉因子。
4)触觉能辨别温度,能辨别各类茶重实度和叶底的柔软度等。
1.3.3 表达能力要求:能用普通话和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1.3.4 身体能力要求:身体健康无异味,感觉器官正常,眼睛无色盲。
1.3.5 职业素养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具有基本的审评职业修养。必须从客观的角度评定茶叶品质特征,不能将地域习惯和个人主观思想带入审评过程,并因此影响到审评的结果。
1.4 选手的知识要求
1.4.1 参赛选手需具备茶叶加工基础知识,茶叶审评基础知识,熟悉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类的基本特征。
1.4.2 参赛选手应当具备茶叶感官品质评定技能:要求能熟练评定各类茶叶的外形各项因子,能掌握各类不同级别的外形品质特征;评比各类茶的外形品质的各项因子。
1.4.3 能熟练掌握湿评内质操作要领,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不同个体样品的内质评定,减少误差;能熟练评定各茶类的内质各项因子;能评比各类茶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各因子。
1.4.4 要求熟练运用评茶术语对外形、内质的品质特征进行描述,熟悉各大茶类各项因子的权重,能熟练合理运用评分方式进行打分、评分计算方式及定级定等,特别是百分制合理运用。
2.裁判员
2.1 裁判组组成
2.2 本次技能竞赛现场裁判团队共设4人,评分方式为3+1式,即每位选手由3位裁判执裁评分。如遇到与裁判相同地方或有裁判员参与指导的参赛选手,该裁判回避执裁,由备选裁判代替执裁。
3.竞赛题目
3.1 竞赛项目的组成
3.1.1 大赛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三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标准进行,分为理论知识纸质闭卷答题与实操审评两部分进行比赛。
3.1.2 本赛项为个人赛,操作技能是对参赛选手进行5+5个茶样的感官审评(规范审评环节5个茶样,品质排序环节5个茶样,合计10个茶样)。
1)理论知识答题:时间 90分钟,满分100 分,占竞赛总成绩的20%
理论知识竞赛采取闭卷答题卡考试形式,答题卡阅卷在组委会监督组的监督下进行。
2)操作技能:选手在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五种茶类中选出三种为一个组合(红茶+绿茶+白茶、红茶+绿茶+乌龙茶、红茶+绿茶+花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本模块分为2个环节,均采用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在120分钟以内完成规范评茶和品质排序两个环节的审评,其中环节一为规范评茶,对选定的茶类组合中的5个考核茶样进行审评,并描述感官品质,满分100分,占竞赛总成绩的40%环节二为品质排序,对选定组合茶类中的一种茶类的5个考核茶样进行审评,并按照品质优次,用评语+评分方法,对茶样进行排序,满分100分,占竞赛总成绩的40%
执裁操作:由裁判员现场打分依据参赛选手审评动作是否科学,合理,自然,流畅等进行打分。
3)审评结果评判:由裁判员对参赛选手的审评报告进行密码打分。
1 各模块的配分权重

模块

理论知识成绩

实操成绩

配分

100

100

权重

20%

80%


3.2 竞赛模块的内容
2 竞赛模块的内容

考核模块

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理论知识

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高
级工(三级)理论的标准命

选手使用纸质答题卡答题,分选择题和判断题。

操作技能

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
准高级工(三级)的实操考
核标准进行考试

规范评茶:

1.单独熟练按照国家标准流程审评进行操作,整个操作流程准确无误。
2.5个考核茶样进行审评,要求能准确识别与评定茶类、品种、外形类型、香气类型、滋味类型、色泽类型,熟练运用评茶术语对5个茶样的品质特征进行描述,熟悉茶类的各项因子的权数。

3.品质排序:

对同一种茶类的5个考核茶样进行审评,描述感官品质,采用评语+评分法,并按照品质优次对茶样进行排序。


3.3 操作技能考核的评分标准
比赛执行标准:GB/T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否定项说明:
1.不能按照国家标准流程进行审评操作,操作严重失误,本题记不及格。
2.不懂得合理运用评分方式,本题记不及格。

模块

序号

考核要点

评分细节

配分

得分


模块一

1

使用答题卡答题

分选择题和判断题

100

20%

模块二

1

单独熟练按照国家标准流程审评进行操作,整个操作流程准确无误。

操作流程有小失误扣
2-5分,审评结束操作台未清理干净扣2-5分,不熟悉操作流程全题记不及格。

考核把盘操作、称量、审评器具的选用、冲泡、制备茶汤过程的熟练程度。

20

80%

2

5个考核茶样进行审评,要求能准确识别与评定茶类、品种、外形类型、香气类型、滋味类型、色泽类型,熟练运用评茶术语对茶样的品质特征进行描述,熟悉各大茶类各项因子的权数,合理运用评分方式进行打分及定级定等。

1、每个茶样茶类错误2分。

2品种、外形类型、香气类型、滋味类型、色泽类型错误扣2

3、评茶术语每项运用不当扣0.5-1分。

4、每个茶样权数错误一个扣0.5分。
5、每个茶样评分计算错误一项扣0.5分。

40

3

1、对同一种茶类的5个考核茶样进行审评,描述品质特征,采用评语评分法,并按照品质优次进行排序。

1、评茶术语每项运用不当扣0.5-1分。
2、品质排序,错误一个扣2分。

40

总分合计

 

4.命题
4.1 命题流程
4.1.2 理论知识试卷:从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级工(三级)的试题库中抽取产生AB卷,由选手抽取其中一卷使用,满分100分。
4.1.3 操作技能竞赛内容,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参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级工(三级)的技能考核标准,并结合我省茶业实际制定,采用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由裁判员现场打分。
5.成绩评判方式
5.1 评判流程
赛前评判培训----现场评判记录----交接记录。
5.2 评判的方法
5.2.1 规范评茶:选手对所选茶类组合(如红茶+绿茶+乌龙)中的5个考核茶样,进行感官审评,要求区分茶类,外形类型、香气类型、滋味类型、色泽类型等,以专用评茶术语进行感官品质描述,熟悉各项因子的权重,写出各项因子的权重。

5.2.2 品质排序:选手对所选茶类组合中的1种茶类的5个茶样进行审评,要求以专用评茶术语进行感官品质描述,采用评语+评分法,按照品质优次对茶样进行排序。

规范评茶和品质排序两个环节的总时间为120分钟。
5.2.3 3名裁判为1 名选手的每个评分点分别打分选手得分为3名裁判评分的平均值。
5.2.4 参赛选手需在赛场工作人员示意后,统一进入比赛场地,依序号在指定的位置进行评茶,评茶器具统一由组织单位配置。
评茶过程中,由裁判员巡视、提问及打分。
5.2.5 参赛选手的审评报告交由监督员、工作人员统一密码编号,由裁判员统一对审评报告打分。
5.2.6 竞赛成绩等于各模块成绩与其权重乘积的总和。
6.竞赛规则
6.1 裁判人员须知
6.1.1 裁判员必须服从裁判长的领导,在裁判长领导下,依据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公平,公正,真实,准确地完成竞赛评分工作。
6.1.2 开赛前查验参赛选手身份证和参赛证是否与应考人相符,并向选手宣布考场规则和考场纪律。
6.1.3 裁判员必须佩带裁判员胸牌,仪表整洁,举止文明,礼貌,接受参赛人员的监督。
6.1.4 遵守职业道德,文明裁判。保守大赛试题秘密,严肃赛场纪律。
6.1.5严格遵守大赛规定时间,不得擅自提前或延长选手比赛时间。
6.1.6 严格执行大赛规则,除应向参赛选手宣读竞赛须知外,不得向参赛选手暗示或解答与竞赛有关的内容。
6.1.7 竞赛过程中如出现问题或异议,服从总裁判长的裁决,避免参赛选手和相关人员发生争执。
6.1.8 大赛组委会正式公布成绩和名次前,裁判员不得私自与参赛选手或代表队联系,不得透露有关情况。
6.1.9 坚守岗位,不迟到、不早退,无特殊情况不得在竞赛期间请假。
6.1.10 裁判员自行准备,并穿戴比赛现场相应的安全劳保用品。
6.1.11 裁判员要提醒选手注意操作安全,对选手的违规操作或可能引发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等事故的操作应立即制止并向现场负责人报告。
6.2 选手须知
6.2.1 参赛选手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并携(佩)带统一签发的参赛证参加比赛。
6.2.2 选手必须遵守大赛日程安排,准时参加各项比赛及相关会议,不得无故离开。如有特殊情况,需经监考人员或裁判人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6.2.3 参赛选手提前15 分钟到比赛现场检录,迟到超过30
钟的选手,不得入场参加比赛。
6.2.4 选手笔试时,必须遵守试场纪律,按编号入座,除携带笔、身份证,不得夹带任何资料,不得使用通讯工具,不得互相讨论交头接耳。
6.2.5 参加评茶操作技能比赛按抽签号项目到指定位置进行操作,进入比赛场地后,不得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或向其他选手暗示。
6.2.6 参赛选手不得穿着带有本单位或带有显示个人身份的标示,在比赛中只报参赛编号,不得向评委透露自己的姓名和工作单位。比赛期间不得使用通讯工具。凡有以上情况发生的,视情节轻重,直接在比赛总成绩分中扣除3-10分,甚至取消其竞赛成绩。
6.2.7 参赛选手应遵守竞赛规则,遵守赛场纪律,服从大赛组委会的指挥和安排,爱护竞赛场地的设备和器材。如对比赛结果有异议可向技能大赛仲裁委员会反映和申诉。
7.基础设施
7.1 设施要求
7.1.1 比赛场地配有选手休息准备室,裁判工作室,男、女洗手间等。并有醒目的指示牌等。
7.1.2 比赛场地配备电子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无盲区录像。

7.1.3 比赛场地安装空调系统。
7.1.4 选手休息室配备饮水机等。
7.1.5 裁判工作室配备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文件柜等办公设备。
7.2 设备及平台
7.2.1 竞赛设备及平台型号及说明。审评台干评台和湿评台,
自备电源及光源,能满足茶叶审评照明需要。光线不足采用照明补充,干评台工作照度不少于1000LX,湿评台工作照度不少于750LX


7.3 仪器设备、工具、量具

7.3.1 竞赛项目(模块)使用的工具设备要求

序号

名称

型号及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设备工具

1

干评台

1.5M 0.6M 0.9M

10

审评用具多备5套备用

2

湿评台

1.5M 0.6M 0.9M

10

3

审评杯(通用法)

圆柱形瓷杯,白色,容量 150ML

60

4

审评杯(青茶专用法)

盖碗瓷杯,白色,容量 110ML

60

5

审评碗(通用法)

广口白色瓷碗,容量 240ML

60

6

审评碗(青茶专用法)

广口白色瓷碗,容量 110ML

60*3

7

茶样盘

白色塑料或木质, 23*23*3CM

60

8

茶匙

白色瓷质容量 5-6ML

60

9

品茗杯

白色瓷质

20

10

网匙

自定

10

11

汤碗

白色瓷质

10

12

叶底盘

白色搪瓷盘,方形 20*20*3CM 长方
15*20*3CM

红绿茶用的黑色叶底盘(木质)

60

60

13

烧水壶

0.8-1.5L样式自定,食用级不锈钢材质

10

14

吐茶桶

自定

10

15

电子称或天平

自定(计量显示最小值 0.01 克或
0.1
克)

10

16

称样盘

不锈钢圆盘或白色塑料圆盘,直径
10CM

60

17

计时器

自定

10

18

审评工作帽子

一次性帽子

100

19

审评工作服

白色,或医用白大褂

30

二、文具

20

书写夹

适用 A4 纸的规格

20

21

考试专用,黑色中性水笔

100

22

计算器

自定

20

8.竞赛场地
8.1 场地布置要求
8.1.1 比赛场地作业工位有醒目的标识。
8.1.2 比赛场地应符合GB/T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室的要求。

8.1.3 每个工位,配齐审评所需相应用具。
8.1.4 比赛进场口与出场口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志。
8.1.5 布置好1个裁判用审评台。
8.2 场地照明要求
8.2.1 比赛场地应采光良好,有玻璃窗,能保证白天进行正常的比赛。
8.2.2比赛场地应安装无重影的日光灯,能保证在傍晚或光线暗时也能进行正常的比赛。
8.2.3 评茶员实操场地应给予充足的照明光源,能满足评茶验视用光需要。光线不足采用照明补充,干评台工作照度不少于1000LX,湿评台工作照度不少于750LX
8.3 场地消防和逃生要求
8.3.1 比赛场地内必须悬挂紧急情况安全疏散图,并有醒目的安全出口指示牌。
8.3.2 比赛场地内应留有至少1.5 米宽的安全疏散通道,地面画有清楚的安全通道标识线
8.3.3 比赛场地内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器。
9.安全要求
9.1 比赛环境安全管理要求
9.1.1 赛前组织专人对比赛现场、住宿场所和交通保障进行考察,并对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赛场的布置,赛场内的器材、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承办院校赛前须按照赛项执委会要求排除安全隐患。
9.1.2 在选手比赛区域周围要设立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发生意外事件。比赛现场内应参照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为选手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9.1.3 提供保障应急预案实施的条件。对于比赛内容涉及高空作业、坠物、用电量大、易发生火灾等情况的赛项,必须明确制度和预案,并配备急救人员与抢救设施。
9.1.4 制定开放赛场的人员疏导方案。赛场环境中存在人员密集、车流人流交错的区域,除了设置齐全的指示标志外,须增加引导人员,并开辟备用通道。
9.1.5 大赛期间,赛项须在赛场设置医疗医护工作站。在管理的关键岗位,增加力量,建立安全管理日志。
9.1.6 在参赛选手进入赛位,赛项裁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场所时,提醒、督促参赛选手、赛项裁判工作人员严禁携带通讯、照相摄录设备,禁止携带未经许可的记录用具。如确有需要,由赛场统一配置,统一管理。
9.2 设备安全防护措施要求
茶叶技能大赛类项目应做好用电安全及开水烫伤防护工作。
9.3 场地整洁保持要求(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和限制)
9.3.1 比赛场地内必须配备垃圾分类回收箱,保证及时处理垃圾。
9.3.2 比赛场地内必须配备扫帚、拖把、抹布等,保证及时清除茶迹和茶渣。
9.3.3 比赛场地应根据需要配备废物收设备。
9.3.4 比赛场地应根据需要配备吸尘器。
9.4 医疗设备和措施
9.4.1 比赛场地内必须设立医疗救助点,至少配1名医生,准备必要的医疗器械。
9.3.2准备常用的治疗感冒、发烧、烫伤等的药品。
9.3.3 特别应准备好治疗因机械外伤的止血帖、酒精等。
10.绿色环保
10.1 环境保护
10.1.1 保持现场地面清洁。
10.1.2 防止粉尘污染。
10.1.3 防止噪声污染。
10.1.4 节约使用水、电、气。
10.1.5 废旧物料分类放置。
10.1.6 使用节能设备和电子产品。
10.1.7 使用环保汽车防护用品。
10.2 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放置

11. 申诉与仲裁

11.1大赛组委会设仲裁工作组,组长由大赛组委会相关人员担任,组员由赛项裁判长及技术组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接受并仲裁各参赛代表队的书面申诉,处理赛区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记录违规处理及仲裁结果。

11.2参赛队对赛事过程、工作人员工作若有疑异,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前提下可由参赛队领队以书面形式向赛点仲裁组提出申诉。报告应对申诉事件的现象、发生时间、涉及人员、申诉依据等进行充分、实事求是的叙述,非书面申诉不予受理。不得擅自传播、扩散未经核查证实的言论、信息。

11.3提出申诉应在赛项比赛结束后1小时内向赛点仲裁组提出,超过时效不予受理。提出申诉后领队及相关涉及人员不得离开赛点,否则视为自行放弃申诉。

11.4仲裁工作组在接到申诉报告后的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将复议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方,大赛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12.违规处理

12.1参赛选手在大赛期间出现违规行为,裁判长依据相关规定组织裁判员研究处理。

12.2裁判人员在大赛期间出现违规行为,由大赛组委会监督、仲裁组根据相关规定共同研究处理。

12.3承办单位工作人员出现违规行为,由大赛组委会监督、仲裁组根据相关规定共同研究处理。

12.4选手指导教师出现违规行为,由大赛组委会监督、仲裁组根据相关规定共同研究处理。

对上述人员违规行为,视情节进行约谈、警告等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

福建省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文件20181018.docx